年金融危機中死里逃生的高盛集團,每年發(fā)放獎金更是高達一兩百億美元。曾有國會議員質疑高盛CEO,你憑什么拿這么多獎金?CEO布萊克·費恩振振有詞地辯解:我們干的可是上帝的活兒。言下之意,因為干著“神圣”的工作,所以拿著“至高無上”的獎金是理所當然的。
不妨來看一看,金融大鱷高盛究竟干了些什么樣的“上帝的活兒”。高盛2009年頭3個月的利潤來源分為四類:金融咨詢3.25億美元;股票銷售3.63億美元;債券銷售2.11億美元;交易和資產投資100億美元。請留意最后那100億美元,這可比華爾街傳統(tǒng)業(yè)務總共創(chuàng)造的幾億美元利潤要多得多,其中也包括搜刮中資銀行得來的利潤。然而,自金融危機以來,高盛通過四個渠道從納稅人口袋里得到問題資產救助計劃(簡稱TARP)100億美元,美聯(lián)儲110億美元,美國聯(lián)邦存款保險公司300億美元,美國國際集團130億美元。高盛在危機的最高點獲得了640億美元救助資金,并再一次利用20到30倍的高杠桿,借到2萬億美元資金,一躍成為當時最有錢的銀行。然后高盛利用這些錢,在股票市場崩潰和各類資產最低價時大量購進。隨后那些資產在美聯(lián)儲和財政部以“營救金融體系和國民經濟”之名義投入23.7萬億美元的資金之后,重新膨脹。高盛用納稅人的錢,在最低價時購進資產創(chuàng)下盈利紀錄,而納稅人卻沒有得到任何利益。這就是所謂“上帝的活兒”。他們將所賺利潤的一半——210多億美元,臉不變色心不跳地放進了自己的口袋。
諾貝爾經濟學家怎樣理財?
201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滕森在華訪問期間,當被人問及他個人如何理財,在投資方面有何心得時坦言:“實際上我不適合理財,雖然我是經濟方面的專家,但是我更多關注于勞動市場。我的資產組合需要依靠其他的金融學專家來幫忙。”他在笑稱自己沒有這方面能力的同時,還保持著對市場和未來的敬畏:“如果我們能夠預測的話,就不會有危機了。”
其實多數(sh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這個理財水平。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道格拉斯·諾思與羅伯特·佛格爾,兩人用自己的經濟學知識判斷當時道瓊斯指數(shù)3700點太高了,不適合買股票,所以他們用獎金買了市政免稅債券。1993年是什么時候?是海灣戰(zhàn)爭之前美國小熊市結束之后,又一個大牛市的初期。這兩人的水平太臭了,不僅方向判斷錯誤,在資產的配置上也犯了大忌:滿倉單一投資品種。后來道瓊斯指數(shù)上升到11300點時,記者問諾思有何感想,諾思顯得有點悵然,憤然說出這么一句話來:“經濟學家對股市完全無知!”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拿到當年近100萬美元的獎金后,先修繕了一下自己在意大利圖斯查尼的豪宅,再為自己兩歲多的兒子尼古拉斯買了一匹矮種馬,最后把剩下的錢都存入銀行。不過,蒙代爾是把剩下的錢以歐元存入銀行的,之所以兌換成歐元,是因為這位“歐元之父”長期看好歐元。10年后,蒙代爾是賺是賠呢?蒙代爾曾經很認真地回答過媒體的這個提問,他說:“我得到獎金后,將它們兌換成了歐元,那是在2000年9月。開始虧了些錢,不過后來歐元回升又賺了一些,所以總的來說應該算不賺不虧。”
1998年,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長期資本基金瀕臨破產,如果不是美聯(lián)儲介入干預,這家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可能引爆美國金融危機。長期資本基金的創(chuàng)始人中,便有兩位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即期權定價理論的提出者邁農·斯科爾斯和羅伯特·默頓。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萊茵哈德·澤爾騰在2008年訪問中國時坦言:“我也持有股票,現(xiàn)在全賣出去的話會輸?shù)粢话耄?rdquo;當記者問到有關個人投資的問題時,澤爾騰很坦然地表示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的投資者,自己持有的股票同樣被套。不過,澤爾騰稱并不著急,他表示自己不是短期投資者,長期持有總會獲利。他同時建議大家去選擇那些低價位、高分紅的股票。這位當時79歲的老頭心態(tài)倒是很好,只是似乎不懂得根據(jù)趨勢止損。世界上所有的大幅下跌令投資者虧慘的股票,除非一天下跌90%,或因跌停板機制連續(xù)跌停,否則基本上都會出現(xiàn)長期均線拐頭向下的走勢,因此如果懂得止損的話,基本上不可能在一只股票上浮虧50%,虧20%都很難。
科斯獲199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稅后獎金約70萬美元,他將其全部交給美林證券公司代為投資,2004年其投資賬戶上已有240萬美元。他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知道自己不行,就將錢交給比自己行的人打理,而不是瞎玩。這是值得九成以上的中國股市消費者們學習的榜樣。
10傳媒報道可信嗎?
在商業(yè)社會,沒有人會白白送你東西,信息也是一樣。商業(yè)社會中的大眾頭腦始終處于受控狀態(tài),在投資領域尤為如此。既然媒體可以影響公眾行為,那么只要控制了媒體,就相當于掌控了掠奪公眾財富的鑰匙,甚至能讓這些愚鈍的頭腦在不知不覺地被騙后,還要幫忙數(shù)錢。
他們告訴你該買哪只股票,目的是讓你最后割肉出局;他們讓你貸款買房,
英語是現(xiàn)今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僅次于漢語的一門語言 ,然而它也無可爭議地是世界上使用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和最常見的第二語言 ,在幾乎所有的國際事件和各國首腦的會議上 ,英語都被選作交流的語言 。此外 ,世界上將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有很多 ,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
牛頓定律(Newton’s Laws)
牛頓(Isaac Newton)是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和數(shù)學家 ,他提出了人所共知的三大運動定律(laws of motion)和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三大運動定律描述了物體與力之間的關系 ,萬有引力定律指出 ,兩個質點彼此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 ,是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 ,并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平方反比 。
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 ,他率先提出進化論的觀點 ,成為對生物演化機制的重要闡述 ,是現(xiàn)代生物學的基石 。在進化論提出之前 ,人們普遍接受基督教神學的觀點 ,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 ,居于自然之上 ,因而不屬于自然的一部分 。達爾文的進化論則指出:人類是生物進化自然選擇的結果 ,是大自然偶然的產物 ,與其他生物并無本質上的區(qū)別 ,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看似特別的屬性 ,也都能在其他動物中找到雛形 。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于人類自身認識觀的顛覆性改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蒸汽機車(Steam Locomotive)
世界上第一輛蒸汽機車是由英國一位叫理查·特里維西克(Richard Trevithick)的發(fā)明家發(fā)明的 。他本人是一位礦業(yè)工程師 ,父親是采礦隊長 ,在幼年的時候他便跟隨父親沉浸在采礦事業(yè)中 。蒸汽機車對于采礦過程中礦物的運輸而言 ,能大幅度加快運輸速度、節(jié)省人力 ,是一件非常有必要、有幫助的工業(yè)工具 ,正是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之下 ,特里維西克結合前人經驗、幾經波折發(fā)明了蒸汽機車 。
電話(Telephone)
電話是英國人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76年的發(fā)明專利產品 。貝爾是當時著名的聲學生理學家和聾啞人語教師 ,他的母親和妻子據(jù)說都是聾人 ,而其他的家庭成員也多從事聲學相關的工作 。聲學氣息如此濃厚的家庭背景 ,促使貝爾成為一個對聽力和語言都有深入研究的人 ,也促使他研發(fā)一些聽力設備 。最終 ,他的設備在1876年拿到了第一個針對電話的發(fā)明專利 。
電視機(Television)
世界上第一臺公開展示的電視機是1925年由英國人約翰·羅杰·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發(fā)明的 ,他同時還發(fā)明了第一個彩色電視顯像管 。他第一次公開播放電視的時候 ,還吸引了英國皇家學會的人前來觀瞻 ,當時的電視遠不如現(xiàn)今這么發(fā)達 ,播放的是只有30條垂直掃描線、每秒5幀的圖像 ,后來又提升至12.5幀 。
可編程電腦(Programmable Computer)
第一臺可編程電腦由19世紀20年代英國數(shù)學家、科學家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發(fā)明 。1822年 ,巴貝奇著手制作由政府出資的差分機 ,預計完成時將是一個由25000個零件組成的重達4噸的產品 。由于零件很精密 ,生產困難 ,加上巴貝奇在生產過程中多次修改設計 ,制作進程一拖再拖 ,預算嚴重超支 ,政府對這個工程失去了信心 ,斷絕了資金來源 ,于是生產被迫中止 。除了差分機之外 ,巴貝奇還構想并設計了更加復雜的分析機 。分析機本有希望成為現(xiàn)代電腦 ,可惜和差分機一樣 ,都是巴貝奇的半成品 。這兩件產品都分別于一個半到兩個世紀之后才正式生產出來 。
萬維網(World Wide Web)
萬維網是通過互聯(lián)網連接的超文本文件系統(tǒng) ,通常情況下被理解為各網站與網頁組成的系統(tǒng) 。1989年三月 ,英國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TimBerners-Lee)第一次提出萬維網的概念 。世界上第一個網站域名為info.cern.ch ,于1991年8月6日建立 。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科技頭條(5)-英國對人類科技發(fā)展的貢獻的全部內容,如果大家還對相關的內容感興趣,請持續(xù)關注上海危機公關公司
本文標題:科技頭條(5)-英國對人類科技發(fā)展的貢獻 地址:/yuqingchuli/2021/1219/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