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網站傳播力年報
新媒體 輿情 互聯(lián)網治理 國家指數(shù)
輿情管理是國家治理與社會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結果直接影響國家治理的成效。與此同時,及時了解輿情的變化、反映民眾的訴求,是實現(xiàn)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保證。對于企業(yè)和其他社會組織而言,當前時代所面臨的市場環(huán)境、經營環(huán)境、媒體環(huán)境和輿論環(huán)境都在發(fā)生巨變,能否建立有效應對網絡輿情變化的傳播與危機管理體制,亦關乎組織管理的效果和經營的成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輿情調查實驗室自2012年成立以來,以打造國家級輿情智庫和構建國家輿情傳播指數(shù)為目的,持續(xù)實施中國輿情指數(shù)調查,打造中國輿情調查與研究平臺。通過對國家公共政策、重大事件與問題、相關行業(yè)及機構的傳播活動等開展輿情調查與監(jiān)測,獲取社會各個群體的意見、態(tài)度和情緒等相關數(shù)據(jù),進而通過輿情大數(shù)據(jù)挖掘、建模分析、專家研判等形成可視化數(shù)據(jù)結果,對國家輿論議程設置、輿論傳播狀況、相關行業(yè)或企業(yè)的新媒體傳播效果開展綜合性評估,并為相關政府部門機構提供輿情管理解決方案。
通過重新對輿情進行定義,厘清其內涵與外延,探索有效的輿情研究方法,在構建科學的輿情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就輿情管理與互聯(lián)網治理提出系統(tǒng)性改進建議,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輿情是古已有之的詞語,而近年來成為流行詞的“輿情”則具有全新的含義。迄今為止,隨著輿情熱的出現(xiàn),有關網絡輿情的研究大量涌現(xiàn)。其中,專著就達上百種,各種輿情的定義有數(shù)十種之多。但對于輿情的概念和定義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歸納起來,有關輿情內涵和外延的認識雖然各不相同,但有兩個突出的傾向:一是把輿情看作輿論的一部分或延展;二是傾向于把輿情看作負面的輿論。這種相對狹窄的認知,也局限了輿情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重新認識輿情,厘清輿情的內涵與外延,是深化輿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輿情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
輿情和輿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二者又存在本質的不同。如果說輿論是大眾媒體時代的產物,輿情則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
輿論對應的英文單詞是Public opinion,指公眾對于某一特定問題所表達的意見、態(tài)度和情緒的總和。輿論形成的先決條件首先是量的要求,必須是“值得注重的相當數(shù)量的人”的意見、態(tài)度和信念匯集起來才構成輿論。其次,是形成機制的制約。輿論并非僅僅是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更是經由大眾媒體傳播,獲得廣泛認知或認同的意見。
通常來說,各種意見、觀點若只在街談巷議中存在,其影響是極為有限的。只有經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廣泛傳播,才有可能喚起人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注意,進而形成輿論,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輿論是大眾傳播的產物,而新聞媒體又被公認為“輿論界”。
而新媒體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目前的新媒體主要包括互聯(lián)網和手機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即時性、開放性、個性化、分眾性、信息的海量性等多種特征和優(yōu)勢。其中,“數(shù)字化”“互動性”是新媒體的根本特征。
新媒體的革命性作用是從根本上提升了個人的價值,使個人具有了自由傳播和獲取信息的權利?;ヂ?lián)網不是一個單純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手段,而是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它使我們的媒體環(huán)境和社會規(guī)則都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網民可以通過論壇、博客、微博、微信、跟帖、QQ、視頻分享等手段發(fā)布信息,表達意見和表明態(tài)度。由此,人們不僅可以對周邊的人和事物表達看法,也可以對各種國內外重大事件或感興趣的事物發(fā)表評論。這些意見、態(tài)度和情緒匯集在一起,往往能構成巨大的輿論力量,對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輿情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只有社會精英才真正具有影響輿論的能力,一般社會大眾往往處在被動的受眾地位,難以真正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所以,新聞媒體成為主要的信息來源和輿論陣地。社會精英、大眾媒體、主流輿論往往是三位一體。即使在各種輿論調查中,也只能依據(jù)年齡、收入、區(qū)域、民族等幾個大的維度去對輿論主體做區(qū)分;少數(shù)人的意見、態(tài)度、看法很難成為輿論,或在媒體報道、政府決策中得到反映。而到了新媒體時代,公眾不再是單純的受眾,而是成為真正的傳播者,具有了對信息的選擇權、主導權和發(fā)布權。各種非主流人群、邊緣人群也同樣可以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輿情的主體已不是一般意義的大眾,而是更加多元化的人群,“分眾”或“小眾”也同樣可以成為輿情的主體。
隨著新媒體成為社會公眾新的話語平臺,輿情開始成為輿論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前如“孫志剛事件”“寶馬撞人案”“躲貓貓事件”“石首事件”“反日游行”,近期如“溫州動車事故”“天津濱海新區(qū)爆炸案”“薄熙來事件”“雷洋事件”“毒跑道事件”等都說明,新媒體輿情已從邊緣變成了主流,成為影響社會與政治發(fā)展進程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輿情是社會情緒的“晴雨表”
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差異注定了輿情和輿論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是輿情主體的變化,輿論是多數(shù)人對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見,而輿情則是各類人群以各種形式表達的意見和情緒。從輿情主體看,對量的要求變得相對化,某個節(jié)目的粉絲、某個產品的消費者等,只要是擁有一定共性的人群,都可以成為輿情的主體。
其次,從上海輿情客體看,不僅政府官員、各類黨政機構、社會團體等政府或社會的組織管理者,企業(yè)、各類機構組織、演藝界人士、各種職業(yè)、人群等也可能成為輿情對象。輿情涉獵的范圍不斷擴展和延伸,除了物價房價、收入分配、教育問題、食品藥品安全等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外,一些私人事務也逐漸進入公共領域,出現(xiàn)被公眾化的傾向。
此外,在輿情的本體上,和輿論相通的一點是,輿情的核心也是以各種形式表達出來的意見,即人們對各種社會問題、社會現(xiàn)象,或各種機構、公眾人物所表達的看法、觀點,沒有表達出來的意見不構成輿情。輿情通過醞釀發(fā)酵、廣泛傳播、相互影響,達到一定臨界點后有可能轉化為輿論,也有可能止步于小范圍傳播。
二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輿情有著很強的傳遞社會情緒的功能。由于網絡具有匿名性,網民的言論往往更加大膽、更加情緒化。網絡論壇、微博、微信、新聞跟帖、評論等,不僅是網友發(fā)表言論、表達意見的場所,更是釋放情緒、借機宣泄的渠道。各種不同的社會情緒會通過網絡迅速擴散和放大。
網友在網上的各種行為,如發(fā)帖、點贊等,都是社會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微信上哪些文章被廣泛閱讀或者評論、人們通過百度或微博搜什么熱詞,都能反映出社會的流行趨勢。一些網絡跟帖或評論,表面看來可能顯得荒謬、偏激、情緒化,但這背后都是大眾情感的一種體現(xiàn)。對于社會組織管理者來說,輿情作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無所謂對錯、好壞之說,如果通過刪帖或強力控制來限制網友表達情緒,只會適得其反。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新媒體輿情篇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影響力傳播的全部內容,如果大家還對相關的內容感興趣,請持續(xù)關注上海危機公關公司
本文標題:新媒體輿情篇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影響力傳播 地址:/yuqingchuli/2022/0113/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