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客戶要求我們給他們工廠搞一個內部公關策劃,主題是“企業是我家”。要說搞這個公關策劃并不難,我們完全可以把策劃搞得漂漂亮亮的。可是,范經理和馬哥商量后仍然婉言謝絕了。
我有點不明白了。上一次客戶要求設計CI,我們沒給人家設計;這一次客戶要求搞這個主題公關策劃,我們又不給人家做。登上門的生意為什么總是推之門外呢?后來聽了范經理和馬哥對客戶的一番分析,才明白我們公司確實是誠心誠意為客戶著想,寧可舍去生意也不想給客戶造成不好的影響。
范經理和馬哥給客戶分析說,咱中國企業中有兩個企業挺有意思:一個是“三株”,它要把企業當成“軍隊”;另一個是“亞細亞”,想把企業變成“家”。
三株集團將全國市場劃分為幾大戰區,將營銷人員歸為幾大集團軍,從司令到將軍,總想著像打仗似的攻城拔寨,想著通過幾場硬仗擊敗對手,成就大業。可是,企業不是軍隊,軍隊內部關系的特殊性使其強調服從、命令、紀律,軍人以服從軍令為天職,軍隊的內部關系不適合于企業。
“亞細亞”恰恰相反,它致力于把企業變成溫馨的“家”。亞細亞集團在處于上升、興盛的時期,就刻意營造“家”的氣氛。總經理王遂舟說:“我們要在當前社會風氣不太正的情況下,在企業內部營造一個令人舒暢的小環境。”他親自主持創辦了幼兒園、集體宿舍、職工學校、職工之家,并設想建立哺乳室、子弟學校,把商場醫務室擴建成職工醫院。他對工會交代“職工之家”的建設目標:要真正搞得像個家的樣子,有家的氣氛、家的情調、家的溫暖和舒適,要讓員工一下班就往這里來,來了就不想走。
總經理王遂舟設想建立亞細亞員工子弟學校,為此派出人員廣泛研究。要求:課程設置要從小學、初中直到高中,要高薪聘請社會上最優秀的教師任教,保證最高的升學率,使亞細亞干部、員工都不再為子女受教育問題發愁。他組織專門班子,籌備亞細亞經貿大學,并為校址設在北京、廣州還是西安而苦惱不已。他派人員到廣西北海經營“亞細亞”度假村,主要任務是安排“亞細亞”的標兵度假、干部開會。有一次,他甚至神秘地告訴干部們:已經把大家的墓地選好了,與養老的地方在一起,是個山清水秀且經濟發達的地方。將來退休后,大家可以互相串門,悠閑地聊天,回顧這共同戰斗的歷史,并且死后亦能葬在一起。
亞細亞后期發展步入衰敗,有著許多錯綜復雜的原因,但總經理對“家”的迷戀,在內部關系上步入誤區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我國的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時期其實就是一個“家”的模式,企業是一個“小社會”。員工的吃、喝、拉、撒、睡、生、死、病、老,企業統包統攬。結果呢,企業要抽出很大的精力去建設這個“家”,甚至把擴大再生產的資金抽出來給職工蓋宿舍,否則職工就要提意見。這樣一來,企業本身沒錢擴大再生產,沒錢搞技術改造,沒錢形成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職工也形成了“大事小事找企業”的習慣,該自己做的事也不做。綜觀國際上的知名大企業,雖然也重視員工的福利待遇,但從未有過“統包統攬”之現象。
范經理最后指出:“家就是家,其他任何群體取代不得。人民公社初期,不讓家家戶戶生火做飯,鍋也砸了煉鋼,大家都到公社食堂吃飯。結果沒多久,公社食堂辦不下去了,解散了。公社不可能是‘家’。
如果企業經營者主動充當企業的‘家長’,對企業經營決策、資金支配、內部管理,甚至員工的生、老、病、死等‘統包統攬’,而中層干部以及普通員工都只是這個家庭中的‘子’、‘女’角色,對企業的興衰實際不負任何實質性的責任,反而有可能通過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手段為自己多分一杯羹。企業統包統攬的愈多,中層干部及普通員工的依賴性愈強,責任心愈差。”
馬哥補充道:“更重要的是,企業致力于‘家’的建設,并不能產生多大的激勵。美國人赫茲伯格提出了一個激勵理論,叫雙因素論。與工作本身有關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感、責任感、挑戰性,工作成績得到認可與贊揚,工作具有發展前途,個人有成長晉升的機會,這些因素稱之為激勵因素。對于激勵因素,有它,產生激勵,使員工對工作感到滿足;缺少它,不產生激勵,但不會構成強烈的不滿。
‘雙因素’中的另一個因素叫保健因素,它與工作環境、工作條件有關,如人際關系、工資和福利、工作環境的條件等。對于保健因素,缺少了它,會引起員工不滿,而改善它,雖然能消除不滿,但不能產生激勵與鼓舞。
對‘家’的迷戀實際上是對保健因素的偏向。消除不滿當然重要,但產生激勵則更重要。”
客戶被說服了,并接受了范經理和馬哥的建議,搞一個人和主題的內部公關策劃。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親情關系,企業成員之間是伙伴關系,這兩種關系無論如何是不能劃等號的。
企業是工作的場所,它不是“家”,更不是俱樂部,非要把不是“家”的企業變成“家”,企業也就不成企業了。對“家”的迷戀,是企業內部關系的一個誤區。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企業不是“家”:內部公關的誤區的全部內容(rong),如果大(da)家還對(dui)相關(guan)的內容(rong)感(gan)興趣,請(qing)持續關(guan)注上海危機公關(guan)公司
本文標題:企業不是“家”:內部公關的誤區 地址:/ziliao/5591.html